【人物】人民网三评禁食野味之二:这个问题就得一刀切
古人谈饮食文明有五戒:戒纵酒、戒耳餐、戒目食、戒强让、戒暴殄。
食要分材,不能什么都吃,也不是什么都能吃。
杜绝任何对野味的贪婪和侥幸心理,管住舌尖就能让人与自然都有活路。 野味不能放纵,野蛮更不能放任。 禁食野味就是承接文明。 有些人、有些地方把野味视作特色资源,甚至包装成一种饮食文化,折射出粗放低俗的生活观,必须摒弃。
长期以来,不少人有吃什么补什么的错觉,有吃什么养什么的误区,有吃什么治什么的谬解。 甚至有人不明就里地以为,野味代表着新鲜,野味能够治病,野味可以带来刺激,诸如吃猫能提振精神、吃蛇能强健身体、吃鼠能美发生发等说法。
古人观念照进现代生活,既要除饮食之弊,又要兴文明之利。 现代人要有现代人的样子,要有现代生活的风范。 禁食野味,管住嘴,也要迈开腿,从制度、规则与文明出发起而行之,再难都不能松。 越是难禁,越应该禁;越是难管,越应该管。 禁,强力地禁,管,彻底地管。 在这个问题上,就得来一次一刀切。
很多野生动物之所以被端上餐桌,并非真是美味佳肴,往往是因为一些人抱着新奇、刺激、万一有奇效的侥幸心理食之。 殊不知,因为口腹之欲,极有可能把潜在的病毒释放出来,把珍稀动物逼近灭绝。
相关阅读。
以讹传讹、美化包装、凭空而来的理由,无一例外地为这一不生态、不健康的陋习提供了反科学的说辞。 管住舌尖,就要杜绝侥幸。